本科生在自动化、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中,通常不会将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作为主要研究或实践方向,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1. 课程设置与学术导向
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通常偏向于基础理论和广泛的知识面,而不是深入的实践技能。PLC作为一种工业自动化设备,其应用场景相对狭窄,主要集中在制造业、能源、交通等领域。大多数本科课程更注重电气工程、自动化控制理论、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,而PLC相关的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或实验课的一部分,不会占据核心地位。
例如,某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,本科生的课程包括《电路理论》、《自动控制原理》、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等,而PLC相关的课程可能只有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》或《PLC编程与应用》,且课时较少。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PLC的了解较为浅显,缺乏深入实践的机会。
2. 实践机会有限
PLC的应用场景通常在工业现场,而本科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工业环境。虽然一些高校会提供实验室设备供学生进行PLC编程和调试,但这些设备往往是模拟的、简化的,无法完全还原真实的工业场景。此外,PLC编程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业流程和设备,而这些流程和设备通常是企业的核心技术,不会轻易对外公开或提供给学生实践。
例如,某高校的自动化实验室虽然配备了西门子S7-1200 PLC,但学生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编程任务,如电机控制、传感器信号处理等,而这些任务与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复杂控制需求相去甚远。
3. 就业导向与市场需求
本科生的就业方向通常更加多元化,而PLC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。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会选择进入互联网、软件开发、电子设计等领域,这些领域的薪资水平和发展前景通常优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领域。相比之下,PLC工程师的岗位需求相对较少,且工作环境通常较为艰苦,需要长期在工厂现场进行调试和维护。
例如,某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,约有70%进入了互联网公司或软件开发企业,而只有不到10%的毕业生选择了PLC相关的岗位。这种就业导向使得本科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择热门领域,而非PLC。
4. 技术门槛与学习成本
PLC编程虽然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需要掌握多种技能,包括电气控制原理、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应用、工业网络通信等。此外,PLC编程语言(如 ladder logic、Structured Text)与常见的编程语言(如C、Python)有很大差异,学习曲线较为陡峭。对于本科生来说,投入大量时间学习PLC可能不如学习其他更通用、更易上手的技能(如嵌入式系统、机器学习等)更具性价比。
例如,某高校的学生在选修PLC课程时,发现需要同时学习电气图纸、传感器原理和PLC编程语言,而这些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并未涉及,导致学习难度较大,很多学生选择放弃。
5. 案例分析:某高校PLC课程的困境
在某高校的自动化专业中,PLC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,且只有32个课时。课程内容包括PLC的基本原理、编程语言和简单的控制任务。然而,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,每次实验只能容纳20名学生,且设备老旧,无法支持复杂的工业模拟。此外,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,主要以编程作业为主,缺乏实际应用的考核环节。最终,只有少数对工业自动化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了这门课程,而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软件开发或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。
6. 未来趋势与建议
尽管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,但随着工业4.0和智能制造的兴起,PLC的应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。未来的PLC将更加智能化、网络化,并与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。因此,本科生如果能够结合PLC与新兴技术,可能会在未来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找到新的机会。
例如,某高校的研究生团队通过将PLC与物联网技术结合,开发了一套智能工厂监控系统,成功应用于某制造企业的生产线,获得了较高的评价。这一案例表明,PLC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。
总结
本科生不搞PLC的原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偏向基础理论、实践机会有限、就业导向多元化、技术门槛较高等。然而,随着工业4.0的推进,PLC的应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,本科生如果能够结合PLC与新兴技术,可能会在未来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找到新的机会。
发表评论